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作用舉足輕重。它發(fā)源于北方黃河流域,指導著人們合理規(guī)劃一整年的農耕生活。告訴大家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至于耽誤農時。
“春雨驚春清谷天”,這是春天的六個節(jié)氣,是春回大地,萬物生長的過程。春為立春,立為開始,雖然天氣依舊嚴寒,但看到寒冬盡頭的人們,會在此時盛大的慶祝。春餅、春卷吃起來,春天就要降臨,春種即將開始。雨為雨水,春風化雨草木萌動,農夫要備春耕。驚為驚蟄,春雷陣陣驚醒蟄居動物,暖風襲來,河流在此時解凍。南北方有所差異,但大部分地區(qū)都已經開始播種,春分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晝夜等長。清明天朗氣清,谷雨雨生百谷,時節(jié)至此南北方都已經是春回大地了。
“夏滿芒夏暑相連”,是夏天的六個節(jié)氣,也是這一年中陽氣盛的時節(jié)。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顧名思義代表著夏天的開始,炎熱即將到來,此時夏收的莊稼已經長得差不多了。小滿,滿為成熟。小為“還差點”。小麥等等作物,果實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芒種芒就是尖,只有芒作物的成熟,小麥到了準備收割的時候,芒的諧音就是忙。小滿和芒種都是農忙的時節(jié),地里忙著收割夏熟的作物,栽種秋收的作物。夏至是一年中白天長,過了這天,黑夜的時間久漸漸延長了。小暑和大暑都表示了天氣炎熱的程度,小暑表示開始燥熱,大暑就是一年中炎熱的節(jié)氣。
“秋處露秋寒霜降”,是秋天的六個節(jié)氣。天氣就要轉寒,勞作了大半年的人們,也要在此時收獲。立秋之日涼風至,秋天馬上就要開始了。處暑,處為止。處暑一過,天氣就要逐漸轉涼,白露天氣轉涼,候鳥南飛避寒,水汽凝結成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呈現出白色,這就是白露名稱的由來。秋分與春分相對,又是晝夜等長,寒露此時,菊花盛開,天氣由涼轉為寒,霜降時節(jié),霜凍開始出現,草木枯黃凋落。蟄蟲開始冬眠,這時候的棉花就要趕緊收獲,馬上就是冬天了。
“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一年的尾聲。也是寒冷的季節(jié),北方天寒地凍,進入了農閑的時節(jié),立冬是冬天的開始,這時河流開始結冰土地也凍得僵硬,萬物準備冬眠。此時要貯藏食物。小雪和大雪,北方就開始下雪了,小雪時節(jié)出現的降雪天氣而大雪是降雪量增大,天氣繼續(xù)轉寒。進入了冬至,就到了一年中寒冷的階段。人們啊總會在冬至煮一鍋熱騰騰的餃子,然后告訴自己的孩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小寒大寒是一年中后的兩個節(jié)氣,此時北方已經大雪封山,天寒地凍,憋在家里的人們開始用各種方法數九,數九結束就是新一年的春回大地。春秋寒暑就要開始新的輪回。
在2016年的時候,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二十四節(jié)氣,也就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建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從此二十四個節(jié)氣將與世界分享農耕智慧。
二十四節(jié)氣其實并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要種地,其中還包含了先祖順應天時,與自然持續(xù)、與自然相適應的生存理念和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有種有收,年年有盼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wei一,如今我們已經從耒耜耬車走進了現代農業(yè),從神農馴五谷到繁盛之書,從賈思勰寫齊民要術,到徐光啟農政全書,再到雜交水稻,雜交油菜,每一步都是種地這個傳統(tǒng)異能的打怪升級。這片土地從開墾以來,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朝代的更迭。但不變的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我們跟隨二十四個節(jié)氣生活,我們腳踏實地、我們仰望星空。節(jié)氣里,人們在耕種,節(jié)氣外,文明在行走。
(后稷農業(yè) 周曦麗)